從羊的角度來說,草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為主的可口牧草,一類是像甘肅馬先蒿、黃毛棘豆、矮火絨草之類讓人討厭的毒雜草。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勞退提撥是不變的,仍然要按照員工原先的薪資來提撥2月22日,循歷史定制,中央政府代表吳忠信與熱振活佛一起主持了十四世達賴的坐床典禮。
因為他親眼目睹西藏如何遭併吞、被中共統治,特別是親身經歷從自身官銜轉換之際與西藏政府淪陷的過程。然而,鐵證如山的事實,在共產極權制度下他絕對是無法公諸於世。阿沛.阿旺晉美不僅躲過了中共統治西藏的人間煉獄場面,其官位頭銜相反地不斷高升。阿沛.阿旺晉美是近代中藏史上的重要見證人物,也可以說是對中共的體制及政策瞭如指掌。拉木登珠成為十四世達賴,其合法性來自中央政府關於達賴喇嘛制度的規定和國民政府的批准認可。
所謂「西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過程中,阿沛.阿旺晉美是有直接關係的見證人物。阿旺晉美出生於霍康(ཧོར་ཁང་།)家族,該家族最早源自蒙古成吉思汗的後裔,位於拉薩往東甘丹寺附近的甲瑪地區。(右)漫畫原來還可以這樣看/作者:史考特‧麥克勞德、譯者:郭庭瑄/出版社:愛米粒出版有限公司 史考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的《漫畫原來要這樣看》(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漫畫原來還可以這樣看》(Reinventing Comics: The evolution of an art form)、《漫畫原來要這樣畫》(Making Comics: Storytelling Secrets of Comics, Manga, and Graphic Novels)為得過許多美漫大獎的漫畫研究書,以漫畫的方式呈現,研究範圍不只美漫,也包括日漫和整個漫畫藝術史。
這些簡體中文正版也成為台灣讀者的美漫閱讀來源之一。知名YouTuber影評「超粒方」和「法蘭克」也都曾以影片的形式介紹美漫角色及事件。在繁體中文代理方面,稻田在近十年內引進了大紅的影集《陰屍路》(The Walking Dead)原作漫畫、以及《變形金剛》真人電影系列的連動漫畫,尖端則在近年引進了漫威漫畫的星際大戰漫畫。此外,電影以外的改編媒體如影集、動畫、遊戲,也因為串流媒體平台的演進變得極易取得。
漫威電影迷QN在2012年創立的「Marvel電影世界觀百科」以及DC電影迷Jas在2014年創立的「DC電影與影集百科」,都是在網路上擁有大量追蹤者的非官方粉專,除了電影影集相關情報外有時也提供漫畫原作的相關知識。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提供 誠品書店的原文美漫專區 超級英雄電影世紀 在《復仇者聯盟》上映後,「超級英雄」、「共通宇宙」、「DC VS Marvel」成了主流電影觀眾間的常識和流行話題,即使是原本對美漫沒有涉獵的人,也多少對此有所認識。
這些都是在過去不敢奢望能看到繁體中文版的作品,令人期待台灣的美漫市場,包括超級英雄以及超級英雄之外的其他題材,能夠因此打開。單就超級英雄題材而言,如今在台灣已經不再知音難尋,對較高人氣的角色和連載甚至要開始慎選與自己口味相近的同好,與過去只要有人可以一起聊一起「取暖」就好的情況有天壤之別。現階段的美漫無論是實體書還是電子版都相當容易取得,誠品眾多分店和日文書店紀伊國屋架上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美漫。香港的美漫部落客們則在2012年成立了華文美漫交流平台「講漫畫」,成為另一個繁體中文使用者的美漫情報和交流重地。
中國的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四川美術出版社等,從2012年前就持續代理各式各樣的美漫,有配合超級英雄電影風潮的DC、Marvel兩大家人氣作品,如《天國降臨》(Kingdom Come)、《不義聯盟》(Injustice: Gods Among Us,為同名電玩連動漫畫)、《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內戰》等等,也有《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電影「V怪客」的原作漫畫)、《睡魔》(The Sandman)、《鼠小兵》(Mouse Guard)等非超級英雄題材的名作」(第五章) 通常,心理治療一開始,治療師與病人其實都在兩個不同的世界,有著非常不同的夙緣與心思,當治療者自詡要對病人發展同理心之際,亞隆也強調「教病人也發展同理心」,這是存有治療的「同修」概念:我們一起走,一起影響、一起改變,心理治療不是單方面的事情。文:余德慧(前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撰文時任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主任) 【導讀一】生命禮物 這本書的主要讀者應是心理治療界的心理師,但對心理治療剛入門的學子卻更重要,因為存在治療涉及許多心理治療非常基礎的探問,而且其清除初學者的困惑比較徹底,也容易幫助入門的心理師或準心理師建立堅實的地基。亞隆教授的「存在心理治療」 就是這條蜿蜒大河的暗流。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存在的底線:終極關懷 存在治療的另一基調就建於靈性領域。」(第五章)亦即,不是治療師的精微思考或設想,而是治療師在生活界裡的倫理行動,就如同亞隆的病人金妮「她根本沒有聽進我精練高明的詮釋,她重視的是我幾乎沒有注意到的小動作」(第六章)。
」(第四章) 在這種「去專業化」而恢復生活倫理的意義底下,亞隆的一句話可說令人振聾啟聵,他問道:「病人多年後回顧治療的經驗時,會記得什麼?」答案:「不是洞察力,也不是治療師的詮釋,他們記得的多半是治療師所說的正向支持的話。心理治療這個行業比演藝界更容易成為墮落的行業,主要在於心理治療者對自己的謊言習而不察,治療者不自覺地隱藏自己對他人的冷漠,庸俗的價值卻賦予高貴的理由,自詡為他人的改變者,卻對自己的頑固不冥毫無所覺。
亞隆的心理治療是「我與病人如何看待對方的每一個細微差異:病人今天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冷淡?好強?不注意我說的話?他是否私下運用我說的話,卻拒絕公開承認我的幫助?她對我是否過度恭敬?諂媚?太少表達反對或不同的意見?疏離或多疑?他是否夢見我,或是把我放在白日夢的情節中?他在幻想時,對我說了什麼話?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而且多多益善。過去許多主要的心理治療都以俗世自我所發生的難題為主,當然,自我本身的根源之處就充滿受苦的本質,人類只要端起自我,魔鬼就會降臨,地獄之門就會開啟。所謂「現場」就是現象學裡所謂的「統覺」(apperception),也就是亞隆強調的「此時此地」的現場,直接給出交接的效果。存在心理治療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處境性的危險,為了對治這種不自覺的謊言,心理治療者必須「自降」,也就是謙卑地臣服於人類受苦心靈,這不僅僅是將自己降到存在的底層,去發現自己與受苦者都在同樣的處境,他還需透過存在的底層,主動地拉著受苦者的手,不是去引導他,而是共同修行──受苦心靈的鍛鍊,就是修行。真正促發亞隆教授去發展存在治療,應該從他帶著癌末病人的團體時,讓他看到人類心理非常底層的真實,也看到人心充滿了自己製造的謊言,甚至連心理治療者本身也參與其中。在歷經百年的心理治療史,心理治療的流派就宛若一條長河,在瞬息萬變的時間流逝裡蜿蜒地反照著人性的觀點,閃閃爍爍。
心理治療乃是重返倫理關係的現場 存在心理治療首在承認「所謂心理治療乃是重返倫理關係的現場」,而不是醫療的客戶關係,所以治療者與病人之間的親密與關懷是最根本的存有,是不能被化約成角色關係。任何治療師要感恩的往往是他最無法幫助的病人,因為無助才讓治療師發現自己與病人同在一個處境,這就是亞隆所說的「要愛那些提出難題的人」。
想要直接從存在主義哲學套用到心理治療是不可能的事,充其量也只能吸取一些核心概念。近代新興的心理治療學派多少已經發現,施以俗世的問題解決或性格改變的治療,對受苦的緩解效果其實相當有限,治療者最好把自己的立足點放到世界之外,在靈性領域建立支點,然後再伸進世界,會獲得迅速轉化的效果。
亞隆對這一點相當貫徹,他不但與病人一起寫「彼此的印象」,也分享彼此的心思,力求坦誠。這樣的治療者猶若修行人,盡量將自己的性格透明化。
但是,坦誠有幾千層,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最徹底的坦誠,而亞隆採用的是「倫理的坦誠」,亦即,在彼此堪受範圍的坦誠,但何謂「堪受」就值得玩味了,亞隆的存有倫理就在其中衡量體察,幾乎到了一再試誤、一再矯正的地步。對那些正在接受心理治療的人來說,這本書可以幫助他善用心理治療,甚至可以幫他鑑別他的治療師心性的高度。本書的第一部幾乎都在討論這些問題,而且很奇怪的,存在治療的當下性配合「同修」的概念,許多治療的僵硬都可以化解,治療者會變得更柔軟,治療的篤定心情更深厚。並不是心理治療者天生就如此,而是社會賦予他助人的權柄,使他得以隱身在受苦者的幕後,在受苦的心靈的乞求之下,不自覺地提升到謊言者的位置。
而治療師之所以「必須倫理地為病人」,乃因為「治療師的最大力量有部分是出於得以參與病人最私密的生活事件、想法和幻想,得到一個知你甚深的人的接納和支持,是非常大的肯定力量」(第五章) 通常,心理治療一開始,治療師與病人其實都在兩個不同的世界,有著非常不同的夙緣與心思,當治療者自詡要對病人發展同理心之際,亞隆也強調「教病人也發展同理心」,這是存有治療的「同修」概念:我們一起走,一起影響、一起改變,心理治療不是單方面的事情。
在歷經百年的心理治療史,心理治療的流派就宛若一條長河,在瞬息萬變的時間流逝裡蜿蜒地反照著人性的觀點,閃閃爍爍。心理治療乃是重返倫理關係的現場 存在心理治療首在承認「所謂心理治療乃是重返倫理關係的現場」,而不是醫療的客戶關係,所以治療者與病人之間的親密與關懷是最根本的存有,是不能被化約成角色關係。
亞隆的心理治療是「我與病人如何看待對方的每一個細微差異:病人今天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冷淡?好強?不注意我說的話?他是否私下運用我說的話,卻拒絕公開承認我的幫助?她對我是否過度恭敬?諂媚?太少表達反對或不同的意見?疏離或多疑?他是否夢見我,或是把我放在白日夢的情節中?他在幻想時,對我說了什麼話?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而且多多益善。所謂「現場」就是現象學裡所謂的「統覺」(apperception),也就是亞隆強調的「此時此地」的現場,直接給出交接的效果。
亞隆對這一點相當貫徹,他不但與病人一起寫「彼此的印象」,也分享彼此的心思,力求坦誠。過去許多主要的心理治療都以俗世自我所發生的難題為主,當然,自我本身的根源之處就充滿受苦的本質,人類只要端起自我,魔鬼就會降臨,地獄之門就會開啟。存在心理治療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處境性的危險,為了對治這種不自覺的謊言,心理治療者必須「自降」,也就是謙卑地臣服於人類受苦心靈,這不僅僅是將自己降到存在的底層,去發現自己與受苦者都在同樣的處境,他還需透過存在的底層,主動地拉著受苦者的手,不是去引導他,而是共同修行──受苦心靈的鍛鍊,就是修行。本書的第一部幾乎都在討論這些問題,而且很奇怪的,存在治療的當下性配合「同修」的概念,許多治療的僵硬都可以化解,治療者會變得更柔軟,治療的篤定心情更深厚。
」(第五章)亦即,不是治療師的精微思考或設想,而是治療師在生活界裡的倫理行動,就如同亞隆的病人金妮「她根本沒有聽進我精練高明的詮釋,她重視的是我幾乎沒有注意到的小動作」(第六章)。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存在的底線:終極關懷 存在治療的另一基調就建於靈性領域。
對那些正在接受心理治療的人來說,這本書可以幫助他善用心理治療,甚至可以幫他鑑別他的治療師心性的高度。任何治療師要感恩的往往是他最無法幫助的病人,因為無助才讓治療師發現自己與病人同在一個處境,這就是亞隆所說的「要愛那些提出難題的人」。
所謂「西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過程中,阿沛.阿旺晉美是有直接關係的見證人物。真正促發亞隆教授去發展存在治療,應該從他帶著癌末病人的團體時,讓他看到人類心理非常底層的真實,也看到人心充滿了自己製造的謊言,甚至連心理治療者本身也參與其中。